“半价理想”销量超理想, 这是零跑的胜利, 也是行业的无奈

  • 2025-07-11 06:51:46
  • 163

零跑拿下销冠也只是微利

是时候盘点一下今年上半年业绩了。

最大的变化来自造车新势力。有“半价理想”之称的零跑汽车销量上首次超越了正宗的理想汽车。

从数量上来看,零跑汽车的22.17万辆只是比理想的20.39万辆多了不到2万辆,但这是零跑第一次超越,带头大哥理想在销量榜上屈居第二。

这是零跑的胜利,不仅是销量,也在大家更为关心的盈利。

早在去年第四季度,这家造车新势力首次实现季度盈利,净利润达到8000万元,毛利率飙升至13.3%,创下公司成立以来的新高。

今年一季度,零跑汽车净亏损1.3亿元,但较2024年同期的10.1亿元净亏损大幅收窄。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零跑汽车仅实现微利。

其实,理想今年上半年销量还增长了7.9%,但增速远不及零跑,这说明便宜的车更受市场欢迎。

此外,销量提升到第三名的小鹏,主要靠平价车MONA M03等推动。

不仅仅是零跑、小鹏,即使销量冠军比亚迪,90%的销量也来自王朝+海洋网,大部分车型的价格都在15万元以下。

便宜的车卖得多,其实也反映了当下一个残酷的现实—市场高度内卷、消费降级、产能过剩、盈利难题等矛盾逐渐浮现。

零跑以“半价理想”跑赢市场

零跑的销量呈持续上升之势。从今年3月开始,零跑在造车新势力中已经连续四个月销量第一,靠的是C16降价增配和端午促销,上半年销量上升势头迅猛。

零跑C16是一款中大型SUV,尺寸与理想L7相当,“量大管饱”,两者都是增程式电动车,定位类似,但前者售价约为后者的一半,因而享有“半价理想”的称号。

今年6月,零跑汽车宣布旗下旗下2026款零跑C16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冠军6座和全新5座双版本共计8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5.18-18.18万元,增配还降价了。

15万元级别可能还不是零跑的底线。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近日在接受专访时以家电为例,抛出了震撼观点:“一台100寸电视机如今只要五六千元,大一匹空调仅需1100多元,相比之下,一辆中大型SUV未来售价5、6万元是完全合理的。”

相比问界、理想,零跑均价低、单车利润薄,成为业界“卷王”。问界6月卖了4.5万辆,主力车型M9和M8均价超40万,理想的平均售价在30万左右。

持续价格战把价格线往下拉

开始没有定像零跑一样价格的车企,则纷纷开始了价格战,以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三个国内最能打的车企为代表,今年5、6月份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价格大战。

合资公司则另辟蹊径,比如说推出限时“一口价”,上汽通用别克玩得最溜,君威就推出“一口价”10.69万元政策,要知道,君威在过去可是一台20万级别的中型轿车。

在这场价格战中,新能源乘用车空前惨烈,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平均降价金额达2.3万元,平均降幅高达12%,几乎创下历年新高,成为整个乘用车市场降价最猛的细分领域。

相比之下,燃油车上半年平均降价1.7万元,降幅为8.9%,远低于新能源车。这一趋势在6月份尤为明显:新能源车降价平均为1.5万元,降幅为10.4%;而燃油车同期降幅仅为8.6%。

价格战是就像射出去的箭,开弓了就很难有回头路。7月份不少车型想回收价格,但发现销量下降了,立马不敢涨价。更多的是限时优惠,差不多变成长期价格了。

行业呼吁停止价格战止损

低价车横行、价格战持续的结果就是,整个行业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困境,相关从业人员叫苦连天。

根据乘联会的统计,2025年1-5月的汽车行业收入41,283亿元,同比增长7%;成本36,351亿元,增长8%;利润1,781亿元,同比下降11.9%;汽车行业利润率4.3%,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7%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偏低。

汽车行业的生存状况让相关部门忧心忡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警示无序价格战可能“阻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

多位行业专家也呼吁:降价不应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中国汽车需要避免重蹈摩托车产业在东南亚因低价低质全军覆没的覆辙。

主机厂还处于行业上游,下游的经销商更惨。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的调研数据像一记重锤:全行业经销商GP1(进销差毛利率)跌至-16%,主销车型80%价格倒挂,倒挂金额超20%。用更直白的话说,标价10万的车,经销商得倒贴2万才能出手。这哪里是卖车?分明是“割肉换销量”。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经销商亏损比例达41.7%,盈利者仅39.3%。 行业库存持续高位:2025年5月末全国乘用车库存345万辆,同比增16万辆。

近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关于反对“内卷式”竞争 促进汽车经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倡议》,呼吁全行业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坚决抵制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的“内卷式”竞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