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AI, 而非被驾驭: AI时代的5条人机共处法则
- 2025-07-08 14:12:14
- 148
面对AI的迅猛发展,我们是掌舵者,还是被裹挟的乘客?在这个“人机共舞”的时代,技术不再只是工具,更在悄然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决策逻辑与工作节奏。本文提出5条实用的人机共处法则,帮助你在AI浪潮中保持清醒、掌握主动,真正做到“驾驭AI,而非被驾驭”。
最近跟朋友聊天,我们都感叹AI时代真的来了!不知不觉间,AI已经开始在我的各种生活路径上发挥作用:
去医院拿到检查报告,第一时间拍照上传豆包,帮我解析检查结果;
工作中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问题描述给deepseek,给出分析建议和处理公式;
脑子中闪现一个想法,先找deepseek聊聊梳理思路,再给cursor实现页面;
想看一本书,把书发给秘塔AI,直接生成书本PPT和讲解视频;
AI带来的巨大的便利性,让人很容易就沦陷在这些唾手可得的快感中。
然而,在这些快感之下,我们很容易产生对AI的被动依赖,这种易得性导致的思维惰性会让人陷入更深的信息茧房中。
AI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会使用AI,更要学会如何与之相处。
本文将从五个层面,探讨与AI协作的原则,构建积极、高效、自主的人机协作关系。
原则一:保持批判性与判断力
大家在使用AI的过程中,肯定有碰到过AI“瞎说”的情况,并且这种“瞎说”被包裹在一个貌似真实的逻辑链里,这种隐秘的幻觉不易被发觉。
比如,我之前让AI做一下ima知识库的产品调研,AI列出了“自动生成待办事项”这样的功能点,但实际体验产品之后发现没有这个功能,再深入探究发现信息源是去年,因为ima已经迭代了好几个版本,所以信息就存在偏差,这种误导信息如果直接被采纳,就会输出错误的判断。
所以使用AI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合理怀疑,锻炼自己的判断力:
质疑信息来源和语境:AI给出答案之后,可以追问“这个信息的依据是什么”“这个模型存在哪些局限性”等,通过更深入的质疑提问,让AI对自己的回答进行自我检查;
培养交叉验证的习惯:对于关键信息和结论,需要通过其他可靠信息源来确认;在提问时,也可以要求AI将自己的信息源备注上;
强化自身知识库:具备对应领域的专业知识越多,对AI信息准确性的识别越精准;或者给AI指定
总之,要带着“我是最终产出的负责人,AI只是建议者”的心态,去对待AI输出的内容。
原则二:主动与AI进行思维碰撞
有个朋友用了AI之后跟我说“AI也不过如此”,我去看了下他的使用过程,总结来讲就是“提一个模糊问题,接受一个平庸答案,然后结束”,这简直是对AI潜能的极大浪费。
我让他把AI当成一个对话伙伴,更多地进行思维碰撞,他现在已经乐此不疲了。
比如,我跟AI讨论未来的交互方式,让他扮演专家的角色,通过不同角度的提问,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将一个飘在空中的想法装进现实的瓶子里。
与AI对话,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迭代式提问:针对AI的初始回复,不断追问、深入、挑战或要求提供不同角度(“为什么这样认为?”“有反例吗?”“从[某个特定角度]怎么看?”),通过这样的追问让自己理解更深入;
角色扮演:让AI扮演特定角色,来进行观点的碰撞, “假设你是我的创业导师,你会如何建议?”“请从反对者的角度批判我的观点”;
要求多样性与探索性: “请列出实现这个目标的三种不同思路” “请分析一下这个决定的潜在利弊”。
我现在已经喜欢上跟AI聊天,从一个想法开始聊起,过程中有不了解的内容可以直接让AI讲解,AI帮忙启发思路,最后还可以让AI把聊天内容总结输出,完美!
原则三:将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习惯用AI之后,会产生很强的路径依赖,特别是在复杂的任务中,过度依赖AI可能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可能会被AI提供的“标准答案”限制,思维被框定住。
我尝试用两种方式与AI协作输出内容:
第一种是,我只出一个任务,让AI输出大纲,我再根据大纲丰富内容;
第二种是,我输出任务并且提出一些具体的想法,让AI以这些作为内核扩展出大纲,我基于大纲修改之后,再让AI丰富内容,我再确认修改,最后让AI给出一些专业建议;
实践下来,第二种明显会更符合我的要求,因为内核是我想出来的,各个关键步骤也都有我的参与和确认,输出的内容我的掌控感更强一些。
所以,AI是个强大的工具,但并不是我们的替身,不要失去对事情和任务的掌控。
掌握主导权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设定使用边界:内核一定是由自己产出的,比如核心创意、想法,这是所有事情的根本;其他的比如信息搜集整理、初稿生成、发散和聚合、总结等扩展性的任务,可以由AI处理;
将AI输出的内容视为“草稿”而非“成品”:AI生成的内容不能拿来即用,一定要经过你的审核、校对、润色;
定期自我评估:定期复盘“使用AI之后,我的时间省在哪里了?”“我的思考能力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我对于我自己的主导权是否还在?”
要抱着“我是leader,AI是下属”的心态来对待与AI的协作。
原则四:做聪明的“懒人”
世界上的工具基本都是为“懒人”而生,AI更是咱们“懒人”的大神器,但是要区分正向和负向的“偷懒”:
正向的“偷懒”:用AI自动化繁琐环节,比如数据处理、格式化、基础资料收集、语法检查等,留出时间进行战略思考、创意构思、深度阅读、人际沟通等AI难以替代的活动。
负向的“偷懒”:把所有思考过程外包给AI,停止深度阅读,不再独立分析信息,满足于AI提供的浅层解释或“标准答案”,最终导致思维能力的萎缩。
比如,我看一本书之前,会先让AI帮我生成书本的大纲和简介,之后挑选我感兴趣的章节深度阅读,因为“3分钟看完一本书”永远比不过经过深度阅读之后的思考。
AI解放了劳动力,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更高级的思考、创造和决策中。
原则五:与AI共舞
如果你问我“AI是否会取代人类”,我会回答“AI会是人类的一部分”,就像交通工具拓展了人类的行动范围、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的信息交流渠道,AI也在拓展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共生而非取代。
与AI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入手:
定位互补:清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AI擅长的领域,习惯去思考“在这个任务中,我做什么最有价值?AI能帮我分担什么?”
明确协作流程:根据任务的性质拆解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分工;
积极反馈与调试:对于AI给出的内容要给出具体的反馈,在与AI长时间的交互中,会发现AI经常会出现偏离主线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拉回来,引导AI更好地服务于你的协作需求。
让AI融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因为即使你不想,AI也会这样做。
AI浪潮奔涌向前,它重塑工具,也重塑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这五个原则提醒我们,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永远不要交出思考的权杖,不要熄灭好奇的火花,不要放弃对意义的追寻。
让我们善用AI,更要善用自己的大脑和心灵。因为在这个智能喷涌的时代,最稀缺也最珍贵的,永远是那颗保持清醒、持续创造、勇于担当的——“人”的产品之心。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上一篇:龙骨焚箱
- 下一篇:洛杉矶警察向澳媒女记者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