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享界, 能让北汽重获一个“北京奔驰”吗?

  • 2025-07-12 04:26:07
  • 104

在7月8日举行的2025享界用户星享之夜上,北汽集团发布了全新品牌标识,同时宣布了将于金秋推出全新旅行车型等重要信息。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宣布将"ALL IN享界"这一重大决策。

张建勇强调,北汽"ALL IN享界"是对用户的承诺,也是对自身的鞭策,北汽集团推进三年跃升行动,享界就是行动的核心。这番表态不仅彰显了享界在北汽战略版图中的核心地位,更展现了北汽坚定与华为合作的姿态。

曾几何时,北汽也是用这样一种ALL in的姿态面对合资品牌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家大战略背景下,中国汽车孕育起合资建厂的发展蓝图。1983年,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就是北汽与美国吉普合作成立的北京吉普,为了谈下吉普,北汽甚至放弃了技术入股。

此后,北汽陆续与奔驰、现代、宝沃等国际品牌建立合资关系。其中北京奔驰更是成为北汽最重要的利润支柱——2021年北汽1759.16亿元总营收中,北京奔驰贡献了惊人的95.48%,高达1679.66亿元。这也促使北汽在2021年追加投资戴姆勒9.98%股份,将"ALL IN合资"战略推向高潮。

然而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新能源革命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冲击下,合资品牌市场优势逐渐消退,自主品牌话语权则与日俱增。数据显示,北京奔驰今年前五个月累计销量19.56万辆,同比下滑14.36%;北京现代的处境更为艰难。

面对合资业务增长乏力,发展自主品牌成为北汽的必然选择。2016年,北汽创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狐,整合了北汽新能源、麦格纳制造工艺和华为智能技术等顶级资源。去年全年,极狐销量达到8.1万辆,同比增长169.9%,有了一些起色,但相比头部能源品牌来说还说不上能扛大旗。

在内卷的市场环境下,能够脱颖而出的机会也正变得愈发稀少,绑定华为则成为北汽当下不容错过的选择。

华为赋能车企的"点金术"已有成功先例。比如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爆火就是一个例子,6月问界全系交付超4.4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去年全年销量39.71万辆,同比增长268%,直接让赛力斯获得了超1400亿元的营收,赚的盆满钵满。

北汽享界同样表现抢眼,6月单月交付4154辆,稳居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冠军,而竞品ET7、腾势Z9GT等的月销都还停留在几百台,如果后续月销能够破万,那将成为北汽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回溯华为刚入场造车的时候,车企还对华为的能量持疑。余承东凭一句“华为紧密合作的车企会在一两年内率先走向盈利,并且会成为中国盈利最好的车企之一”,既打动了投资者,也打动了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

张兴海甚至表示,即便宝马提出合资造车的邀约,他也会坚定选择华为。这种"ALL IN华为"的战略已让先行者尝到甜头。

华为车BU成立后,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快速落地,应用在越来越多的合作车企产品身上,搭载的乾崑ADS 3.0以丝滑的智能驾驶体验毫无悬念的被公认国内智驾T0水平,这套系统也被应用在享界S9身上。

在智驾越来越被消费者群体重视的趋势下,华为赋能的产品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问界、享界、智界都用销量证明了华为的实力和热度。尤其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小米汽车更夺走了大部分的行业热度与流量,对于车企来说脱颖而出更加困难,而华为摆在桌上的实实在在的成绩,已经把车企选择的天平推向了华为。

这一趋势已引发行业连锁反应。比如上海车展上,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公开表示要ALL in尚界,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上月发表的一句“听华为的就顺利,不听华为的就遇到挫折”在汽车圈悄然流传。

对北汽而言,"ALL IN享界"无疑是明智之选。

更重要的是,这一战略与北汽既有优势高度契合。20年奔驰合作让北汽积累了近500万辆豪华车制造经验,构建起成熟的豪华制造体系。位于北京密云的享界超级工厂集数字化柔性产线、AI质检、智驾标定于一体,拥有毫米级精度控制等先进工艺,为华为智驾技术提供了最佳载体。

“车企的灵魂从来不是故步自封,通过开放合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灵魂和应有的担当。”在张建勇看来,车企真正强大的灵魂正是来源于开放共赢的格局。这种开放共赢的理念,正是北汽与华为合作的基础。

当然,"ALL IN享界"也需平衡自主品牌发展,如避免对极狐品牌造成挤压效应。但在当前产业变革的关键时刻,北汽需要这样的战略定力。随着下半年新车型发布,享界有望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今天的"ALL IN",或许正是明天"弯道超车"的关键一跃。